向欣6
![]()
学院突然有硕士!
72个名额秒光?
昨天还在吐槽“想读研就得滚出闽西”,今天录取通知书直接送到家门口。首批72人,兽医蹲猪场,机械泡车间,马克思学院搬进古田会址,白天拧螺丝夜里写论文,毕业证和社保一起攒。
别急着鼓掌,先算笔账:一所地方学院冲硕士点,要砸多少钱?教育部明文,生均培养经费不得低于4万/年,龙岩学院今年砸下3.2亿,相当于把过去五年本科教学经费一次性梭哈。更狠的是“双导师”名单,企业老总占比一半,签的协议里白纸黑字:学生课题必须解决产线真问题,发论文可以,先拿工厂盖章。学术指标硬绑GDP,这才是真正的“论文换税收”。
有人担心“地头硕”会不会水?看看培养方案:三年里必须蹲满18个月一线,毕业考核先过“企业答辩”关,学校教授一票否决权被摘掉。换句话说,不会修猪栏的兽医拿不到学位,不懂PLC的机械生写再多综述也白搭。学历的含水量被产业直接挤干,这种反向倒逼,比任何评估都管用。
更深层的算盘是“留人”。过去十年,闽西籍本科生回流率只有18%,硕士更低于5%。市里算过,每留住一个硕士,可带动就业岗位4.3个、年税收11万元。72个研究生,就是300多个岗位、上千万税收的种子。把课堂搬进产业,把学位和房票绑在一起,龙岩学院不是在办教育,是在抢人,而且抢在北上广深之前。
所以,别只把这当成一所学校的升级,它是三四线城市对“人才抽水机”的第一次反向虹吸。当毕业证和土地、厂房、母猪、红色旅游绑定,学历才真正有了根。
下一个十年,如果这批人里走出院士、上市公司老板,请记住:他们的第一堂课,在猪圈。